各地中考

按省/直辖市查询:北京 | 上海 | 天津 | 重庆 | 河北 | 山西 | 内蒙古 | 辽宁 | 吉林 | 黑龙江 | 江苏 | 浙江 | 安徽 | 福建 | 江西 | 山东 | 河南 | 湖北 | 湖南 | 广东 | 广西 | 海南 | 四川 | 贵州 | 云南 | 西藏 | 陕西 | 甘肃 | 青海 | 宁夏 | 新疆 | 台湾 | 香港 | 澳门

您现在的位置:天利中考网 > 中考资讯 > 语文

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—《短文两篇》

来源:www.meiyanger.com 2025-07-26

中考语文

短文两篇[宋]苏轼

①两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、汝州时所作。②某: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,当时在京为官。③仆:对我们的谦称。④陂(bēi):山坡,斜坡。⑤黑牡丹:牛的戏称。13.讲解下列句中的加点词。(4分)(1)方欲遣人求之▲(2)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▲(3)昨日一牛病几死▲(4)用其言而效▲14.用/给下面句子断句。(限断两处)(2分)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。15.阅读两篇短文,仔细领会苏轼的生活情趣。参考已有批注,给三处作批注。(6分)每体中不佳,辄取读,不过一篇▲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▲牛医不识其状,而老妻识之▲(二)(12分)13.(4分)(1)正、刚刚(2)给予、赠送(3)几乎(4)见效、奏效14.(2分)有田五十亩/身耕妻蚕/聊以卒岁15.(6分)示例:陶诗对他宛如良药,可见苏轼对陶渊喜欢之甚,又读得小心翼翼,不舍得一下子读完,真有意思*。示例:如孩童得一糖果,惟恐一口吃完,真是可爱之人!而无以自遣耳,隐隐透露出作者的生活处境。示例:不识与识之,形成对比,看上去平时语气,却有一番惊喜。他是以老妻为豪。

热点专题

  • 2022年天津中考语文考试真题(下载版)
  • 2022年湖北武汉中考语文考试真题(已公布)
  • 2022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考试真题(已公布)

[中考语文]2022年云南曲靖中考语

[中考语文]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之文